Road_cycling.gif


你該如何讓自己有一隻腳永遠踩在煞車上,讓自己的速度同時可以加快油門,同時可以放慢速度。

今天大部分人都希望上車以後可以只踩油門,不必煞車。

可是不要忘記,人生需要煞車,人生需要不斷準備煞車;才能維持一個穩定的方向。

我們知道加快油門是加快速度,煞車的準備是讓自己可以停下來。


最美好的生命,不是一個速度不斷加快的生命,而是速度在加快跟緩慢之間有平衡感的生命。





 

 

美夢成真,當然帶來了幸福感,可是不要忘記,人類的為難在於得到幸福感的同時,也會有失落感。

我常常在想:人最幸福的時刻,會不會是在夢想還沒有達成之前,對夢想還充滿了希望的時刻?

我發現好多朋友在夢想完成之後,隨之而來的是很大的破滅跟失落。

一位醫學上的朋友告訴我,有一種病叫「產後憂鬱症」,女性在懷孕過程中產生很大的喜悅,因為她的身體裡面醞育著一個新生命,但在生產後會覺得身體裡面忽然掏空了而有失落感,這就是「產後憂鬱症」...

 





書&影片推介

長跑選手的孤獨 [錄影資料] 

導演:李查森 (Richardson, Tony) 

著者:西利托Alan Sillitoe

出版者:三映,1捲卡式帶(VHS)(100)

台北市圖館藏分佈狀況:館藏於 C01總館.

出版日期:[87?]



以下摘自http://www.safariunderground.net/archives/124

簡介

改編自英國作家 Alan Sillitoe 的同名小說~ 六十年代的英國, 少年 Colin Smith 因為偷竊罪被送到勞教學校, 那裡的校長發掘出 Colin 在長跑方面特別有天分, 終是便悉心栽培他, 著他在日後與私立學校對賽的運動會中參賽~ 原來這位 Colin 不久之前親眼目睹父親去世, 更見證母親拿了父親的保險金便急不及待邀情人同居的糗事, 他的女友常常勸他去找份正當的工作, 但他卻對為資本家賣命的蠢事嗤之以鼻~ 在這回籌備已久的長跑比賽中, Colin 又會否聽從校長的指示乖乖把獎盃贏回來?

 

評語
看過英國新浪潮導演 Tony Richardson 的 
“Look Back in Anger” (少婦怨) [1959] 和“A Taste of Honey” (甜言蜜語) [1961], 再看這部電影時簡直可謂眼前一亮~ 不是因為本片的故事有何特別新鮮之處 (仍是描寫六十年代英國的工人階級青年), 而是因為導演在這裡運用了許多甚有心思的電影語言, 證明他的導演技巧絕不馬虎, 也可以拍出一部甚是精巧的電影~ 不過這並不是實驗性的嘗試, 此片仍然保持導演一貫的幽默感, 甚至沾上點點法國新浪潮導演杜魯福 (François Truffaut) 作品的輕盈和趣味~ 事實上, 當中在麵包店試圖偷走打字機一幕, 和最後以定格作結的手法, 便明顯出自杜魯福的反叛少年經典 “400 Blows” (四百擊) [1959]~


這電影充滿各種各樣有趣的小玩意, 例如突然加速播放以製造滑稽的效果; 把政要在電視的講話關掉聲音以諷刺他造作的演說表情; 把眾人高唱愛國歌曲的片段與逃犯被罰的片段平衡並列; 在四處揮霍金錢時加入如廣告片的間場效果等等, 相信都看得觀眾會心微笑~ 要數最令人難忘的一幕, 將會是結尾 Colin (Tom Courtenay 飾) 在長跑比賽賽道上的一段, 導演巧妙地把 Colin 先前經歷的各式影像和聲音拼貼在一起, 精彩地反映出長跑者在賽道上因寂寞而胡思亂想的複雜心情~


無論技法如何炫目, 從電影故事中明顯的階級對抗性 (校長和私校學生 vs. 勞教學生), 可以清楚看見這仍是一部英國新浪潮電影~ 像 Tony Richardson 其他同期電影的主角一樣, Colin 是位對資本主義社會反感而不願參與其中的青年, 不過他的抗爭方法不是“Look Back in Anger” 中 Jimmy 憤怒的抨擊和挖苦, 他以漠不關心和刻意違規作為對抗的工具~ 不過就像 Jimmy 一樣, 他之所為反叛和對抗, 其實只是一些無啥實質建樹的 “鬥氣” 行為~ 例如他偷偷走進麵包店爆竊, 卻沒想過如何運用和收藏偷回來的金錢 (到後來已變成跟警探鬥法), 終令自己被抓住送進勞教所~ 又例如他在長跑比賽臨衝線一刻選擇停步呆站原地, 刻意把獎盃雙手奉予別人, 最多也只能在眾人前丟丟校長 (Michael Redgrave 飾) 的面子, 反過來卻會延長自己在勞教所的苦悶日子~


Colin 對不公的社會制度深感不滿, 但又沒有能力發動顛覆性的革命, 只能睹氣地拒絕承擔既定的社會責任, 卻最終令自己的前路一片茫然, 亦令身邊的人蒙受傷害~ 這亦正是 Tony Richardson 在 “Look Back in Anger” 所反映的現實: 從戰後英國的社會窮苦實況開始, 逐步透視出當時年青一代的反叛思想, 再進一步指出這革命思想的無能, 以及年青避世態度對個人以至社會造成的惡果~


在今次英國新浪潮電影回顧展所看的三部 Richardson 作品中, 以這部至為出色過癮, 亦是三部當中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一員~ 把法國與英國新浪潮的電影一比, 很容易可以看出大不列顛的出品在創意和藝術性上都有所不及, 但我倒認為常常脫離現實的香港電影人, 正應該多拍一點像 Tony Richardson 般反映社會實況的作品, 把香港社會許多有趣的現象記錄下來, 此中定已充滿娛樂性~ 其實你我身處的香港現在正像當年的英國一樣處於革命邊緣的年代, 見識過 Jimmy 及 Colin 那種只懂喊喊口號搞搞小破壞的 “得啖笑” 改革理念, 我們更應知道, 一切巨大的社會性轉變, 並不是隨口說說幾句便可以輕易達到~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ugimu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