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_2194030.JPG 

集體創作 身影留在牆面上


【2007-04-16/聯合報/A6版/專題】

文字/鄭朝陽

嘉義縣大林鎮的三角里原本是平靜的農村,這陣子卻像個觀光區,不但遊客絡繹不絕,春節回來過年的異鄉遊子也驚歎社區變漂亮了。魔法就在幾面牆上。

社區這幾面漂亮的牆是這樣變身的:有兩、三個晚上,三角里長江木城用「放送頭」集合里民集體創作。居民們站在藝術工作者盧銘世架好的投影機前,把自己的身影映在牆上,盧銘世用筆勾勒出影子的輪廓;再讓里民化身為藝術家,用壓克力顏料,自己畫自己;一剎那的影子,就永遠留在牆上。

從騎腳踏車的小朋友、拿著鋤頭的農夫、打羽毛球的少年,到雙手在水龍頭下接水的阿公,里民的翦影活靈活現。村裡的農民在壁畫前相遇,討論創作的趣味,常常一聊就一、兩個小時,連田水都忘了去巡。

從早到晚,壁畫都有人好奇圍觀,進而和這些壁上的影子「互動」,甚至玩起猜謎遊戲,猜猜路過的阿公、小孩是不是影中人?虛實交錯,趣味橫生。


彩筆揮灑 消滅環境三大寇

江木城說,「大家才知道:原來這也是藝術啊。」「影子」真的為三角里增色不少。盧銘世則在一旁補充說,這種「壁面藝術」是透過居民參與,把影像留在牆上,連結人對社區土地的情感。盧銘世說,台灣的建築環境有些醜,諸如貼滿樓房外牆的二丁掛磁磚、鐵皮屋和發霉髒汙的水泥牆,都是需要用藝術美化的「環境三大寇」。

美是有感染力的。壁面藝術吸引過往的民眾,附近村落的鄰居也想彩繪自家的牆壁。三角里居民還在盧銘世的帶領下,陸續彩繪電線桿、稻草人裝置藝術、編製社區綠色生活地圖,廣種「村樹」茄苳。


寧靜農園 吸引好奇觀光客

因為這些改變,江木城向縣府爭取鋪設腳踏車道,讓遊客到大林騎鐵馬、賞農村的田園與人文風景。寧靜的三角里,也有了觀光客了。幾面牆的影響力,讓居民始料未及。

其實,曾發願要沿北回歸線在台灣種兩千棵樹的盧銘世教里民畫畫「搏感情」,「除了撒一些藝術種子在農村之外,這樣要讓居民多種一些樹也比較容易。」

上周,盧銘世在嘉義磚窰社區號召十幾位居民,動手把一塊堆滿廢棄物的空地清乾淨,舖上草皮和簡易步道,種上杏樹,一個近卅坪、充滿綠意的「美感角落」又成形了。

把社區的髒亂點扭轉為綠意盎然、賞心悅目的「美感角落」,也是盧銘世推動種樹計畫的「置入性行銷」。


髒亂死角 種出一片青草青

六年多前,盧銘世在嘉義組成「綠手指團隊」,他號召一群熱愛嘉義的人,利用藝術品拍賣會籌募資金,由他畫設計圖,一戶補助一千元,讓社區居民動手種樹、種花、挖生態池,把社區的醜陋死角變成「美感角落」,至今已擴散一百多個點。

這些美感角落開始改變居民對環境的看法,對環境美感的在意從嘉義市一路延燒到嘉義縣,匯聚一股景觀與生態改造的巨大能量。盧銘世不靠政府補助,持續而成功地撒下環境美感的種子,不僅讓人嘖嘖稱奇,也讓許多社區主動追隨他,當起環境志工。


閒置農舍 招來滿園蝶戀花

最近,盧銘世又在實驗另一個「理想家園」計畫,除了多種樹之外,也讓閒置農舍再生,「人來了,居民就不一定要靠田裡的收成」。

盧銘世眼中的理想家園,是把家融入自然,推開窗就是鳥語花香、綠樹搖曳,坐擁自然之美。

盧銘世結合社大課程,把農村舊屋舍稍加翻新,加入植栽、生態池等元素,目前已協助六、七位學生成功打造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家園。


生態水池 青蛙一家在合唱

芸英在社大修盧銘世的「環境美學」課。她很嚮往田園生活,接下婆婆給的鄉下舊紅磚屋,本想重建成歐式別墅,在盧銘世建議下,廿八坪大的紅磚屋只做了點小「拉皮」,略為整修內外空間:在門前種樹種花,造一座可以誘蝶駐足的小花園;再挖兩座生態池。

盧銘世說:「生態池是給蛙類可以躲避田裡農藥殘害的庇護所。」生態池是招待蛙類朋友的五星級飯店。蛙鳴是老磚屋鄉居生活的自然伴奏。

把壁面藝術、角落美感和理想家園的各點連接起來,盧銘世串出環境美感提升的美好境界,似乎指日可待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ugimu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