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為什麼要自己動手做堆肥?


理想的土壤1.創造理想的土壤
理想的土壤含有50%的固體與50%的孔隙,孔隙中水與空氣各占一半。孔隙的存在除了保存水分與空氣(因植物的根部也需要呼吸),還能減緩土壤肥份的流失。但這些土中的空隙是怎麼產生的呢?這就要談到土壤的團粒(或稱團狀)構造了。土壤中有許多對植物有益的微生物,微生物藉由分解土中的有機質而間接提供了植物養分,加上土壤中微小元素間的離子交換作用,有機質、微生物和細小土粒會逐漸聚合成「團粒」,團粒的構造是鬆散而不規則的,因此在團狀構造發達的土壤中,孔隙就會出現在團狀構造內,以及團粒與團粒間的不規則接合處。

因此,要形成良好的土壤團狀結構(理想的土壤),最重要就是土壤中必須存有適當比例(通常是5%)的有機質。然而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並非固定不變的,它會經由微生物的分解而逐漸減少,因而必須持續添加,而堆肥的主要成分就是有機質。

 

2.減少大量間接能源的浪費 
現代農業在化學肥料與農藥發明後,單位面積的產量上達到前所未有的提升,沒有昆蟲齧咬痕跡的漂亮蔬果成為市面普遍流通的商品。即使如此,不管糧食如何增產,依舊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,因此原本是森林、河川和海洋的土地不斷被開發,加上生活中其他各種消費,包括水、空氣等公共財的過度使用汙污染,人們已經生活在過度耗竭的地球上。

此刻我們最好的行動就是從生活做起,減少家庭垃圾的產生。真正的家庭廢棄物其實只占了家庭垃圾中不到29%的量,其中有37.5%是可回收的資源(如紙張、瓶罐、廢五金、汽機車……等),另外33.5%便是「廚餘」。

以往未回收的廚餘多數和一般垃圾一起送到焚化場焚燒,然而含有廚餘的垃圾因為難以焚化,不僅製造更多的二氧化碳,還容易產生致癌物「戴奧辛」。只要能妥善處理廚餘,在家庭裡將廚餘變成「有機堆肥」,不僅是垃圾減量,還能省下很多能源,例如節省垃圾車的運送費用、運轉焚化爐的能源消耗,間接也降低焚化爐運轉造成的空氣汙染和二氧化碳排放。

尤其當我們把製作好的廚餘堆肥回饋到自家花草盆栽、庭院、田地或社區公園時,也等於是在補充當初因為生產食物而被消耗掉的能源。

 

3.身土不二
在韓國有一句俗諺「身土不二」,意思是身體和土地是一體的。從食物鏈的關係裡我們很容易了解這個事實,但能深切體認到這句話對我們生活與健康的重大影響的人,卻不多。

土地培養了植物,植物提供了動物與人類食物的來源。當把身體化歸為微小的元素──如鐵、鈣、氫、氧……時,這些元素在自然中不斷循環流動,我們透過進食補充熱量的同時,也是在補充這些維持身體健康的微量元素。

但化學肥料的施用破壞了這個平衡。多數的化學肥料無法兼顧到土壤中天然存有的微量元素,這些微量元素必須透過微生物分解岩石和有機質而補充,因此有豐富的有機質和微生物體系,才會有健全的土壤。化學肥料完全無法提供有機質,甚至還會破壞土壤結構,使土地沙漠化。

反觀今日諸多難以根治、甚至是無法拒絕的疾病,如生出身心不健全的嬰兒、產生躁鬱症、心血管疾病、難纏的過敏或皮膚病變……等,都是因為土壤長期施用化肥,生產出的作物糧食長期缺乏某些微量元素,最後導致人們身體運作失衡。

 

4.防止土地沙漠化 
長期使用農藥、化肥而未添加有機質的土壤,除了使地力下降、種不出微量元素充足的健康蔬菜,土壤也容易酸化,變得粉碎(缺乏有機質的土壤,其團狀結構不易形成),進而經過雨水沖刷而流失,最後便只剩下不再能生養綠色植物的沙漠。

 

5.減少硝酸鹽的汙染 
化肥便宜、使用方便,因而農田中經常施用過多,而蔬菜便會因為吸收過多的氮,又未能在光合作用中把氮用完,這些未用完的氮便會在蔬菜中累積成硝酸鹽。當我們吃下這些蔬菜後,硝酸鹽會轉化變成亞硝酸鹽,經人體吸收後會有血液輸氧量降低的危害,當亞硝酸鹽和體內的胺作用而形成亞硝酸胺時,則會變成強致癌物。

(適量的硝酸鹽攝取也有好處,如預防血栓症;在口腔內還原之亞硝酸鹽,可殺死口中細菌;胃中之亞硝酸鹽可抑制一種致胃癌細菌。)

 

6.有機肥做土壤覆蓋可減少水資源的浪費 
土表覆蓋有機肥後可減少水分蒸發,效果達10-50%,可減少水資源的浪費。有覆蓋的土壤可降低植物根部的冷熱衝擊,免受寒冷及高熱的傷害,同時可保護土地預防土粒流失。鬆軟的有機堆肥可讓雨水或澆灌水均勻流入土中,到達植物根部。也有抑制雜草生長的效果。

有機肥料或有機物:如樹葉、木屑、水生植物覆蓋土壤一段時間後,經過分解會轉為植物生長的養分;也會幫助蚯蚓及微生物生長,進而改善土壤。在都市內的學校、公園、安全島、公路的裸露土地或花圃中覆蓋有機物或有機肥,還有減少灰塵的功用。

 

 

摘自http://e-info.org.tw/node/32557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ugimugi 的頭像
    mugimugi

    魔鏡小星星

    mugimu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